-
- 形容非常懒的四字词语(形容懒的四字成语)
- 形容图书馆书很多的词语(形容图书馆书多的成语)
- 有关周瑜的历史故事成语(有关周瑜的成语故事)
- 形容大桥夜景美的成语
- 带有动物的成语大全 四字词语(带动物的成语四字成语)
- 酒菜不好成语(形容酒菜不丰盛成语)
- 形容银杏树的词语有哪些(用什么成语形容银杏树的美)
- 含有手的词语有哪些(四字词语)(填写含有手的成语)
- 用词语来形容春夏秋冬(用一个四字成语形容春夏秋冬)
- 大模大样的离开了的成语(形容大模大样离开的样子的成语)
- 形容男人胖用什么词(形容男人胖的成语)
- 表示友情谊深的成语(形容友谊深厚感情深的成语)
- 形容春季的词语有哪些词语(形容春季的成语有哪些)
- abab)形的四字词(abab形容词的四字成语
- 形容值得深思的词语(形容值得思考的成语)
- 形容花长的茂盛的词语(描写花长得茂盛的成语)
- 形容哭得很厉害的四字词语(形容哭得不是很厉害成语)
- 修饰护士的词语(形容护士的成语两个字)
- 片刻,表示行动或事情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的词语(片刻也不能拖延形容情势紧迫成语)
- 形容很不熟悉的四字词语(形容自己不熟悉的地方的成语)
桃李满门,一字之师,不厌其烦,不悱不发,举一反三,先圣先师,兢兢业业,名副其实,呕心沥血,因材施教,孜孜不倦,尊师重道,师道尊严,循循善诱,德才兼备,感人肺腑,教导有方,教无常师,春风化雨,用心良苦,研桑心计,能者为师,良工心苦,良师益友,苦口婆心,触类旁通,语重心长,诲人不倦,门墙桃李,青出于蓝,鞠躬尽瘁,默默无闻,不愤不启。
1、桃李满门 tao li man men
释义:桃李满门 比喻学生很多。
2、一字之师 yī zì zhī shī
释义:一字之师 改正一个字的老师。指改正别人诗文中的一个字或纠正一个误读、误写的字。
出处: 明 张岱《与周伯戬之书》:“张乖崖以萧楚才为一字之师。”
3、不厌其烦 bù yàn qí fán
释义:不厌其烦 厌:嫌;烦:麻烦。不嫌麻烦。
出处: 宋 袁燮《挈斋集》:“贽之先君,不惮其烦,而帝每不能听。”
4、不悱不发 bù fěi bù fā
释义:不悱不发 悱:心里想说而说不出来。发:启发。指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,不去启发他。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。
出处: 《论语·述而》: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。”
5、举一反三 jǔ yī fǎn sān
释义:举一反三 反:类推。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相似的许多事情。比喻善于学习;能够由此及彼。
出处: 先秦 孔子《论语 述而》:“举一隅,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”
6、先圣先师 xiān shèng xiān shī
释义:先圣先师 旧时尊称孔子;也称周公和孔子或孔子和颜渊。
出处: 《礼记·文王世子》:“凡始立学者,必释奠于先圣先师。”
7、兢兢业业 jīng jīng yè yè
释义:兢兢业业 兢兢:小心谨慎的样子;业业:担心害怕的样子。形容做事小心谨慎;认真踏实。
出处: 《诗经 大雅 云汉》:“早既大甚,则不可推。兢兢业业,如霆如雷。”
8、名副其实 míng fù qí shí
释义:名副其实 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。
出处: 清 陈康祺《郎潜纪闻》第六卷:“身后赠谥曰‘恭’曰‘毅’,洵名副其实矣。”
9、呕心沥血 ǒu xīn lì xuè
释义:呕心沥血 呕:吐;沥:滴。比喻极度劳心苦思。多用于文艺创作或研究。亦指倾吐真情或怀抱真诚。
出处: 唐 韩愈《归彭城》诗:“刳肝以为纸,沥血以书辞。”
10、因材施教 yīn cái shī jiào
释义:因材施教 因:根据;材:资质;施:施加;进行;教:教育。根据学习的人的不同志趣、资质来进行不同的教育。
出处: 《论语 为政》子游问孝、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:“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,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,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,故不同也。”
11、孜孜不倦 zī zī bù juàn
释义:孜孜不倦 勤奋努力;不知疲倦(孜孜:勤勉的样子)。
出处: 《尚书 君陈》:“惟日孜孜,无敢逸豫。”《后汉书 鲁丕传》:“性沉深好学,孳孳不倦。”《三国志 蜀书 向朗传》:“乃更潜心典籍,孜孜不倦。”
12、尊师重道 zūn shī zhòng dào
释义:尊师重道 尊:尊敬;重:重视;道:道理。尊敬师长;重视应该遵循的道理。
出处: 南朝 宋 范晔《后汉书 孔僖传》:“臣闻明王圣主,莫不尊师敬道。”
13、师道尊严 shī dào zūn yán
释义:师道尊严 本指老师受到尊敬,他所传授的道理、知识、技能才能得到尊重。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、庄严。
出处: 《礼记·学记》:“凡学之道,严师为难。师严然后道尊,道尊然后民知敬学。”
14、循循善诱 xún xún shàn yòu
释义:循循善诱 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。循循:有次序的样子;诱:引;指。
出处: 先秦 孔子《论语 子罕》:“夫子循循然善诱人,博我以文,约我以礼,欲罢不能。”
15、德才兼备 dé cái jiān bèi
释义:德才兼备 品德和能力都具备。兼备:都具备。
出处: 《元史 丰臧梦解传》:“乃举梦解才德兼备,宜擢清要,以展所蕴。”
16、感人肺腑 gǎn rén fèi fǔ
释义:感人肺腑 使人内心深深感动。肺腑:肺脏;比喻内心深处。
出处: 唐 刘禹锡《唐故相国李公集记》:“今考其文至论事疏,感人肺肝,毛发皆耸。”
17、教导有方 jiào dǎo yǒu fāng
释义:教导有方 教育引导很有办法。
出处: 清 吴研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九十九回:“凡此种种,虽然是他叔祖教导有方,也是他福至心灵,官星透露,才得一变而为闻一知十的聪明人。”
18、教无常师 jiào wú cháng shī
释义:教无常师 受教不必有固定的老师。
出处: 《尚书 咸有一德》:“德无常师,主善为师。”
19、春风化雨 chūn fēng huà yǔ
释义:春风化雨 化雨:适时的雨。像用和暖的春风吹拂人;似及时的雨水滋润大地一样。比喻良好教育的普遍深入。也用来称颂师长的教诲。
出处: 先秦 孟轲《孟子 尽心上》:“有如时雨化之者。”
20、用心良苦 yòng xīn liáng kǔ
释义:用心良苦 费劲心血
出处: 清·钱谦益《题怀麓堂诗钞》:“孟阳于恶疾沉痼之后,出西涯之诗疗之,曰:‘此引年之药物,亦攻毒之箴砭,其用心良亦苦矣。’”
21、研桑心计 yán sāng xīn jì
释义:研桑心计 研:计研,一名计然,春秋时越国范蠡的老师,善经商;桑:桑弘羊,汉武帝时的御史大夫,长于理财。形容善于经商致富。
出处: 汉·班固《答宾戏》:“研桑心计于无垠。”
22、能者为师 néng zhě wéi shī
释义:能者为师 会的人就当老师。即谁会就向谁学习。
出处: 《礼记·学记》:“能博喻,然后能为师。”
23、良工心苦 liáng gōng xīn kǔ
释义:良工心苦 良工:手艺高明的工匠。形容优秀艺术家的作品,在创作过程中都费尽心思。
出处: 唐 杜甫《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》诗:“已知仙客意相亲,更觉良工心独苦。”
24、良师益友 liáng shī yì yǒu
释义:良师益友 良:好;益:有益;有帮助。能给人教益的好老师和好朋友。
出处: 清 彭养鸥《黑籍冤魂》第20回:“虽然有那良师益友,苦口婆心的规劝,却总是耳边风,纵有时听得入耳,自己要想发愤为雄,都是一般虎头蛇尾。”
25、苦口婆心 kǔ kǒu pó xīn
释义:苦口婆心 苦口:不厌其烦地反复劝说与开导;婆心:老婆婆的心肠;指好意、善意。好心好意;不厌其烦地劝说或开导。形容耐心恳切地再三规劝。
出处: 宋 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 泉州道匡禅师》:“问:‘学人根思迟回,乞师曲运慈悲,开一线道。’师曰:‘遮个是老婆心。’”
26、触类旁通 chù lèi páng tōng
释义:触类旁通 触类: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;旁通:互相贯通。指掌握或懂得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;就可以由此及彼;了解和掌握同类的其它事物。
出处: 《周易 系辞上》:“引而伸之,触类而长之,天下之能事毕矣。”
27、语重心长 yǔ zhòng xīn cháng
释义:语重心长 重:郑重。恳切话说得诚恳;有分量;心意深长。
出处: 清 洛日生《海国英雄记 回唐》:“叹别离苦况,转忘了母亲的语重心长。”
28、诲人不倦 huì rén bù juàn
释义:诲人不倦 诲:教导;诱导;倦:厌烦。指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。
出处: 先秦 孔子《论语 述而》:“默而识之,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,何有于我哉!”
29、门墙桃李 mén qiáng táo lǐ
释义:门墙桃李 门墙:指师长之门;桃李:比喻后进者或学生。称他人的学生。
出处: 先秦 孔子《论语 子张》:“夫子之墙数仞,不得其门而入,不见宗庙之美,百官之富。”汉 韩婴《韩诗外传》第七卷:“夫春树桃李,夏得阴其下,秋得食其实。”
30、青出于蓝 qīng chū yú lán
释义:青出于蓝 青:靛春;蓝:蓼蓝;一种含有靛青素的草。靛青从蓼蓝草中炼出来;但颜色比蓼蓝更深。比喻学生胜过老师。
出处: 先秦 荀况《荀子 劝学》:“青,取之于蓝而青于蓝;冰,水为之而寒于水。”
31、鞠躬尽瘁 jū gōng jìn cuì
释义:鞠躬尽瘁 指恭敬谨慎,竭尽心力
出处: 明 宋濂《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》:“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尽瘁,誓勿蹶其门。”
32、默默无闻 mò mò wú wén
释义:默默无闻 默默:没有声息;闻:出名。无声无息;不为人知。
出处: 明 李桢《剪灯余话》:“而使之昧昧无闻,安得不饮恨于九泉,抱痛于百世哉?”
33、不愤不启 bù fèn bù qǐ
释义:不愤不启 愤: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。启:启发。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,不去启发他。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。
出处: 《论语·述而》:"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。"